根据《声学学报》优秀论文评选办法,经过《声学学报》编辑委员会两轮评选,编委会一致同意,决定授予郭启超、李风华、彭朝晖、牛海强、杨习山等作者的“使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的水声多途信道盲估计”(《声学学报》2021年第46卷第6期第789~799页)一文为《声学学报》2021年度优秀论文奖。
编委会认为:郭启超、李风华、彭朝晖、牛海强、杨习山等作者的“使用稀疏贝叶斯学习的水声多途信道盲估计”(《声学学报》2021年第46卷第6期第789~799页)一文及其相关工作,利用较小孔径垂直阵,结合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获得了不同垂直到达角上的复数域多频点信号,利用该信号,结合匹配滤波,可有效获得声源到垂直阵上每个接收水听器的信道脉冲响应估计结果;该方法充分发挥了稀疏贝叶斯学习方法在中高信噪比条件下优良的估计性能,从而根本上改善了信道脉冲响应估计所需要的匹配滤波器的传递函数;该文清晰、明确地对问题和方法进行了叙述与分析,物理概念清楚、理论推导正确、方法可行,仿真和试验结果可信,工作系统完整,写作规范,具有很好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编委会同时也认为,编委们所推荐的论文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作细致严谨,大多有实验对比、实在太难得。其中,楼思佳、刘珍黎、许凯亮、周昌、Lawrence H. Le、他得安等作者的论文“时频域独立元分析方法实现超声兰姆波的多模式分离” (《声学学报》2021年第46卷第1期第103~110页),提出一种将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与独立元分析(ICA)相结合的多模式超声兰姆波识别方法。首先通过STFT将兰姆波时域信号投影至时频域,基于各模式信号在时频域相对独立的特点,利用ICA实现混叠模式分离;将该方法运用于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仿真与钢板实验,分离得到A0、A1和S0三种模式;仿真与实验中平均群速度估计误差约为1.5%和2.0%,板厚估计误差约为0.3%和2.0%;结果表明,在信噪比(SNR)不小于0 dB的情况下,时频域独立元分析方法均可实现兰姆波多模式分离、群速度曲线提取及板厚估计。该方法对超声导波应用于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谢志华、蒋丞、 吴俊超、方泽宇、李建龙等作者的“水下目标多平台协同定位和跟踪方法” (《声学学报》2021年第46卷第6期第1028~1038页)一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平台方位观测数据的水下声学目标定位跟踪方法。该方法采用多级多假设跟踪对目标状态进行滤波和关联,第一级基于每个平台波束域检测结果独立使用多假设跟踪方法对目标方位角进行初级跟踪;第二级首先通过多平台联合似然概率估计多目标初始位置,再使用多假设跟踪方法对不同平台初级跟踪的方位角航迹进行关联,最后通过关联的角度值和扩展卡尔曼滤波对多目标位置进行序贯估计。该方法能以更少计算量实现更优定位性能。海试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存在较多干扰的情况下,当单级方法跟踪过程中丢失目标时,多级方法实现了对目标的全程跟踪,且收敛后定位误差在70 m内。该方法可降低噪声干扰对数据关联及目标定位的影响,并通过多平台协同消除线阵的方位模糊,对移动多平台声学目标定位和跟踪场景有极大应用价值。
《声学学报》优秀论文评选工作于1998年12月18日召开的《声学学报》(京区)编委会上提出,并于1999年2月召开的主编会议上确立。1999年进行了第一次年度优秀论文评选,至今已进行了22届。该项工作旨在促进声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鼓励作者开展创新、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写出高质量论文。
获奖论文作者郭启超博士,知悉自己研究团队论文获奖,非常高兴,特意发来了感谢信:获得此荣誉我们倍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作者表示衷心感谢!感谢《声学学报》及各位评委,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与支持!《声学学报》是国内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为我国声学领域的创新成果提供了一个宝贵交流平台,她更是培养国家声学人才的摇篮。本篇论文投稿以来,《声学学报》及审稿老师给予了论文严谨细致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我今后如何做好学术研究,以及学术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令我受益匪浅。在此,特别感谢学报以及各位评委的悉心指导与支持鼓励。获此殊荣也督促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工作的不足。我们会将这个鼓励作为对今后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鞭策,激励我们做出更大成绩。再次感谢声学界同仁的认可和支持,祝大家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中国声学学会《声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