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 / SCOPUS / CSCD 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

2015年  第40卷  第3期

摘要:
提出一种分析头相关传输函数(head-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HRTF)幅度谱的听觉空间分辨阈值模型。采用数值计算得到的高空间分辨率HRTF数据,计算了声源空间位置变化引起的HRTF幅度谱的变化,进一步利用Moore响度模型分析双耳响度级差、双耳响度级谱和总响度级等三个听觉感知量的变化。根据现有的3个听觉感知量最小可察觉差异,模型利用双耳响度级差和双耳响度级谱的变化得到的估计结果与心理声学实验一致,因此是一种有效预测听觉空间分辨阈值的方法,可用于为简化虚拟听觉信号处理和数据储存。
摘要:
基于心理声学听音实验,进行了中国人群的听觉同时掩蔽阈值测量,其中掩蔽声为第4~22临界带带宽粉红噪声,掩蔽声压级60 dB和80 dB,被掩蔽声为频率在临界带频率范围内及其附近的纯音信号。在此基础上,对同时掩蔽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与相关文献的结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掩蔽曲线随着掩蔽声压级增大非对称性增强,上升沿与下降沿斜率差异增大。不同临界带的掩蔽曲线的平均峰值呈现无规分布,并不如前人模型所描述,从低频到高频单调衰减。掩蔽增长率在被掩蔽声频率较高时,普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与前人测量结果有所差异。
摘要:
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1:非常不舒适;5:非常舒适)实验研究了不同声级的道路交通声评价在生态水体景观视觉影响下的规律。分析发现:与单听觉测试条件相比,生态水体景观将道路交通声级与声评价的相关系数由-0.91降低至-0.81~-0.57,其中30 dBA的道路交通声评价值下降0.13~0.68,而70 dBA的道路交通声评价值升高0.10~0.22。在一定声级范围内景观要素对道路交通声评价的影响不同:人工要素比自然要素影响下的道路交通声评价值高0.33/10 dBA;自然水体远景比近景影响下的道路交通声评价值高0.33/10 dBA;人的活动要素比动物活动要素影响下的道路交通声评价值高0.28/10 dBA,
摘要:
次声降噪系统对提高次声监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次声降噪系统阵列结构参数变化对其降噪性能的影响规律,构建玫瑰型(rosette)管道滤波器降噪系统声电等效模型,进而利用风噪声模型和仿真数据对该模型的单进气口传递函数和系统降噪性能进行了定量分析,总结了不同阵列结构参数对该系统降噪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对国际监测系统(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System,IMS)玫瑰型管道滤波器的降噪性能进行了评估。仿真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1)进气口数量约取96,阵列尺寸约18 m,一、二级管内径取10~20 mm,一、二级合成腔体积不得超过1 L,系统能获得较好的降噪性能;(2)IMS玫瑰型管道滤波器符合最佳阵列参数设置要求;(3)满足最佳阵列参数设置的玫瑰型管道滤波器可大幅度地提高信噪比。该分析结果可为已有次声降噪系统提供性能评估,可对新的次声降噪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摘要:
在分布源边界点法中,选择特解源及特解源位置对声场计算的精度具有很大的影响。为减小声场计算的误差,提出了一种确定特解源位置的优化方法。在该方法中,采用三极子作为特解源,以1%体积速度相对误差对结构声辐射计算的上限频率进行预测,然后在计算上限频率范围内通过体积速度匹配搜索,得到体积速度相对误差最小意义下的特解源优化位置,在该优化位置处构造声压与表面体积速度之间的传递矩阵来计算声场,以减小计算误差。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求取的计算上限频率范围内,特解源处于优化位置时,计算误差得以显著减小。当振速测量存在一定误差时,采用该方法仍可将计算误差控制在5%以内。
摘要:
提出了一种多通道窄带Fx—Newton算法,用多个控制器并联控制各窄带带通滤波器提取的多根线谱。离线辨识次级通道频响矩阵并求逆后,只需L×L个(通道数为L)2阶滤波器即可实现次级通道逆模型滤波,从而使控制器系数向最优值迅速收敛。还提出了窄带滤波相位差的自适应补偿算法,可提高线谱频率波动时的控制鲁棒性。在200kw实船柴油发电机有源无源隔振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同时控制10~11根线谱,使每根线谱衰减10~35dB。该算法运算量小,在保证收敛稳定性的同时、收敛速度大于FxLMS算法(尤其在次级通道矩阵特征值分散度大的情况)。
摘要:
将数值模态匹配法(NMM)扩展应用于计算有均匀流存在时直通穿孔管抗性和阻性消声器的声学特性,编写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于圆形同轴穿孔管抗性和阻性消声器,应用数值模态匹配法计算得到的传递损失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良好,从而验证了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的正确性。进而应用数值模态匹配法研究了运流效应和穿孔阻抗以及穿孔管偏移对穿孔管抗性和阻性消声器传递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马赫数越高,穿孔管抗性消声器在中高频的消声量越高,阻性消声器在整体频段内的消声性能越差;低马赫数时运流效应对穿孔管抗性消声器的影响可以忽略,马赫数较高时运流效应和穿孔阻抗的影响比较明显;对于穿孔管阻性消声器,穿孔阻抗对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影响比运流效应的影响小,但是与真实值的差别不可忽略;穿孔管偏移对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影响与频率和消声器结构均相关。
摘要:
利用改进的波速法,对黏弹性材料连续宽频范围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波速法的测试过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利用长短棒波速法测量宽频动力学参数的有效性。采用可控脉冲生成技术,在激振器上产生了用于宽频测试的短脉冲信号。黏弹性长短棒在上述宽带短脉冲激励下作纵向强迫振动,利用激光测振仪测量长短两棒自由端的纵向振动速度,从而可得两振动信号在连续宽频范围的幅值比和相位差,进而可根据波速法原理计算得到材料在连续宽频范围的储能模量和损耗因子。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较少次数测试,可直接计算得到1~5 kHz连续宽频范围的动力学参数,测试结果与黏弹仪数据吻合。通过对幅值比和相位差进行线性最小二乘拟合,可以进一步拓展测量的频率范围。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
平均骨小梁间距作为松质骨微结构的重要表征参数,其值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参考信息。提出将二次变换法运用于骨小梁间距的估算,探究其运用于骨小梁间距估算的可行性。通过散射元仿真、时域有限差分法仿真和离体松质骨实验所得到松质骨背散射信号进行分析,同时以自回归倒谱法(AR倒谱法)、反向滤波-自回归倒谱法(反向滤波-AR倒谱法)、自适应滤波-自回归倒谱法(自适应滤波-AR倒谱法)和简易反向滤波跟踪(SIFT)算法作为对比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证明了其可行性和相比于其他方法的优越性。结果表明,不管是利用仿真实验还是牛胫骨的离体实验所得信号估算骨小梁间距,二次变换法比其他算法具有更强的测量稳定性和准确性。
摘要:
为防止流体沿井轴向窜槽,水泥与套管和地层的胶结必须是良好的。在固井质量检测中,超声反射法因具有较强的方位指向性而被广泛使用。但套管的高声阻抗导致了套管后的反射波信号比较微弱,使得水泥胶结质量的判别变得困难。为提高超声反射法的识别能力,我们以套管的共振频率为中心频率对反射全波进行滤波,降低套管的前表面反射波幅度,凸显套管后面携带水泥胶结信息的反射波。滤波后的波形呈现出数个波包,不同胶结情况下这些波包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这些差异可以判断水泥胶结质量。我们还利用有限声束模型计算了斜入射时的反射全波,探讨了入射角对超声反射波的影响。
摘要:
理解声波在倾斜井孔下的传播规律,对于准确获得目的层真速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限差分和几何声学分析方法对比了倾斜地层下纵横波首波速度的变化规律,旨在建立倾斜地层下的声速校正图版。研究结果表明,当倾斜地层速度"上低下高"时,从全波中得到的声波速度不再是地层的真实速度,均大于目的层真速度。尤其是当地层界面倾角大于45°时,即便是源距超过了4 m,仍对首波速度有影响,必须对其校正。相反,当倾斜地层速度"上高下低"时,任何源距和地层倾角下的视速度值都接近目的层真速度,可以不予校正。根据以上分析,建立了倾斜地层下的声速校正图版,并指出下层速度的变化对于校正图版有着较大影响,源距的变化对于图版影响很小,在不同源距下可以使用同一个图版。
摘要:
为提高复杂场景下的听障患者的语言理解度,本文提出一种仿人耳听觉的助听器双耳声源定位算法。算法首先借鉴耳蜗分频特性和听觉掩蔽特性,将声音信号进行多通道分解,并提取人耳敏感频带的信号进行双耳时间差(Interaural Time Difference,ITD)估计;然后基于人耳哈斯效应,提取有效的ITD信息;最后采用头相关模型,将ITD转化为声源方向信息。同时,为了改善混响和多干扰声场景下的声源定位能力,本文提出一种多通道的加权联合策略。仿真和场景测试实验表明,算法的抗干扰性强,定位精度高。而且,在7名受试者的理解度测试中,同现有的助听器增强算法相比,结合定位算法的语音增强算法达到3~5dB的性能改善。
摘要:
针对小样本情况下,使用混合概率线性回归(Mixture of Probabilistic Linear Regressions,MPLR)模型进行语音转换容易出现过拟合的问题,提出利用动态核特征替代源说话人语音谱特征后,对转换函数参数进行贝叶斯最大后验估计(Maximum a Posterior,MAP)求解的方法。首先采用核函数将源说话人的语音谱特征转化为动态核特征,再引入转换函数参数的先验知识,最后根据对误差的不同假设,提出两种求解转换函数参数的方法。客观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平均谱失真值相对于MPLR模型转换方法平均降低了4.25%。主观评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转换语音的相似度和自然度方面的得分均高于MPLR方法。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方法有效地改善了语音转换中的过拟合问题。
摘要:
为建立海底沉积物声速与物理性质的关系,引入密度变化比和弹性模量变化比为参数描述海底沉积物声速。密度变化比是描述声速的一个复合参数,由孔隙率、固相密度和海水密度三个物理参数表示;弹性模量变化比是描述声速的另一个复合参数,由孔隙率、固相体积模量和海水体积模量三个物理参数表示;声速公式可展开为这两个复合参数的泰勒多项式。两个复合参数的变化构成声速曲面,声速曲面包含了声速特性与沉积物性质的完整信息;而单参数声速公式是声速曲面上的一条曲线。数值计算与测试结果对比表明:把孔隙率-声速经验公式变换为参考声速乘以一个调制函数的标准形式,各个海区的孔隙率-声速经验公式的调制函数是相当接近的。论文导出的声速公式与Wood声速公式的区别在于弹性模量的模型不同。
摘要:
针对水声信道多途信号引起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水声通信系统符号间干扰的问题,提出了无源时间反转均衡的方法,将发送的探测信号时间反转与OFDM信号做卷积,利用无源时间反转镜的时间聚焦原理减小信道多途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在OFDM符号中不使用导频的情况下实现信道均衡,简化了均衡步骤并提高了OFDM符号频带利用率。分析比较了无源时反均衡方法与最小平方信道均衡在水声多途信道下的误码性能。仿真研究和湖上实验表明,无源时反信道均衡算法可以有效的减小多途信道对OFDM水声通信系统带来的影响。
摘要:
考虑到海洋环境的时空变化对水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建立了海洋-声学耦合数值模式,实现了并行计算。该模式将声学计算纳入到运动的海洋中,从而实现了对水声环境的动态预报和估计。同时,采用集合预报方法对典型断面的温度垂直结构、实验海区声速剖面和传播损失进行预报,并给出了声速剖面的预报误差、不同深度与频率下,传播损失90%的概率区间以及声速、传播损失、声呐作用距离的不确定性直方图。结果反映了海洋时空变化对水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量化了水声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刻画海洋动态变化引起的水声环境不确定性,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和描述。